搬迁纪实
2008年9月,盛湾镇成立了移民搬迁指挥机构,作为镇长,我被明确为盛湾镇移民指挥部指挥长。当时,我已在盛湾工作好几个年头了,对盛湾移民的历史非常清楚,也因此觉得肩上担子很重,心想再苦再难也要不折不扣完成任务,不辱历史使命,不负移民重托。
盛湾是一个移民大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因修建丹江水库,移民已经历四五次搬迁,有搬迁到青海、湖北、邓县的,也有后靠的。由于当时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对移民补偿标准很低,加上安置地条件差,移民对当地气候、生活习惯等不适应,造成相当一部分外迁移民返迁。返迁回来的,没有房屋、田地,靠亲友邻居资助,生活异常艰辛。本地后靠的由于水位不断上涨,多次后靠,居无定所,给移民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而此次南水北调移民搬迁,盛湾镇涉及24个移民村171个村民小组3680户21000人。其中,外迁19800余人,内安1000余人。新老移民交织,既有陆路,又有水路,且移民居住分散,搬迁道路战线长、弯道多、坡度大,有10多个村民小组,外出只能靠一条羊肠小路。要在两年内将移民迁出,工作难度与强度很大。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指挥长,自己必须要成为移民政策“活字典”,使移民政策烂熟于胸,才能为移民群众释疑解惑,消除心结。那段日子,走路吃饭我都在看移民手册和相关文件:淹没实物调查、倒塌重建房屋国家如何补偿、移民个人补偿费包括哪些……每个问题、每项政策我都得用心记,力求做到群众一问移民政策,我马上就能找到政策依据。很快我就成了“移民通”,干部、群众对政策不了解和有疑问的地方来找我,我都能对答如流。
2008年11月25日, 盛湾镇试点移民村马川村58名移民因听信谣传而到镇政府上访,反映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每人平均补助11万元,而发到群众手中的实物卡每人只有1万余元。近10万元哪儿去了?不明真相的移民群众在镇政府大院内边吵边骂,他们满腹牢骚,一定要镇政府给个说法,否则就要到县政府上访,场面很是混乱。我看群众情绪非常激动,这时候说什么他们都听不进去,就首先安抚好他们的情绪。
我诚恳地把移民们请进办公室,给他们发烟端茶,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疑惑。待情绪稳定下来后,就推心置腹地和他们算起了移民补助款账目:新村征地费用亩均2万余元、公益设施建设费用人均7万余元、搬迁费用人均1000余元。经耐心解释,群众才知道国家给移民每人补助的11万元还有这么多用途,群众的心里一下子敞亮了,误会消除了,也化解了一起重大群访事件。这件事让我意识到镇政府在移民政策解释、账目公开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移民政策和账目只有自己清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移民干部和群众心里都清楚,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我向镇党委、政府提议,定期举办移民政策培训班、移民知识讲座,给镇村干部讲移民政策,更好地服务移民。同时,要求移民干部在移民村坚持“移民政策五公开”,即:公开移民对象、公开补偿内容、公开补偿标准、公开补偿金额、公开办事程序,使各项工作都做到阳光操作,打消移民群众的思想顾虑,确保了移民期间社会大局稳定。
试点移民搬迁正式启动时,各种难题接踵而至。俗话说:一搬十年穷。马川试点移民村历史上后靠搬迁几次,村民们搬怕了、穷怕了、苦怕了。镇里派驻工作组进村逐户做开展工作,充分走访、了解移民心声。工作组进村初期,经受着门难进、脸难看、电话不接、开口就骂的考验。镇干部马玉汉是马川村人,也一样是一上门就挨骂,不论辈分高的还是平辈的、晚辈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半个月之久。但是,移民干部从来没有怨言,因为他们在换位思考中,深切地体会到移民的艰辛不易与强烈反应,移民屡次搬迁返迁,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旁观者很难完全体会他们的心情。于是,每个移民干部都自觉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把移民群众敬作父母一般,再骂也不往心里去,让他们骂个够,让他们把心中的不满情绪全部发泄出来。半个月过后,群众的情绪逐渐平稳,他们也逐渐接受了移民干部,敞开心扉交心谈心,彼此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融洽关系,为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有马川试点移民村移民到安置地查看后,村民们纷纷传言安置地土质很差,麦苗都能点着火,收入很低。村子里一下子弥漫着悲观、怨愤的情绪,大家铁定不搬迁了。村民九妹的一个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儿子气得当场喝农药,幸亏抢救及时。听信传言后,他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绝望,因身体原因不能出去打工,土质又如此差,今后靠啥生活?
根据驻村工作队分工,镇党委副书记郑遂合和镇干部马玉汉分包九妹家。九妹为此不让他们进门,见面就开骂。其他村民也大抵如此。大家知道那年冬天非常干旱,麦苗长势较差。可如何让村民们扭转看法,光凭嘴说绝对不行。于是,他们和镇指挥部一商量,决定先带着少部分移民到安置地暗访收入情况。通过暗访,打消了他们的重重顾虑,回来后带动大家搬迁,很快传言不攻自破。自此,九妹及其儿子和驻村干部还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村里主动宣传安置地的好处,带动村民自觉搬迁。
为做好试点移民搬迁,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移民工作计划,明确分工,仅搬迁方案就修改完善了5次,进行了5次演练。同时,还准备了应急方案。
2009年8月25日,盛湾镇的马川、鱼关两个试点移民村搬迁刚结束,我们还来不及喘口气,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搬迁就启动了。虽然我们已做了精心准备,周密部署,但在河扒移民对接工作中还是出现了波折。
河扒村位于盛湾镇西南部,紧邻丹江河,距镇上不到两公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村民们还有大量的消落地可以耕种。2009年9月3日,我带领镇干部第一次去看平顶山市鲁山县安置点,鲁山县辛集乡党委书记邢春瑜、乡长赵宪民带着我们看点。安置点处于丘陵地带,只有一半耕地是平地,不利于耕种,新村距离公路又比较远,交通不便。我们很不满意,要求更换安置点。9月8日,我们再次去鲁山县看安置点,这一次耕地是平地,交通也比较方便,但是土地不肥沃,与河扒村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河扒移民肯定不满意,我们再次要求鲁山县更换安置点。9月19日,从鲁山传来消息,当地政府为我们重新更换的安置点交通便利、耕地全是平地,也比较肥沃,我们才组织河扒村部分移民代表去看。在安置地,移民代表们反映新村距离耕地路程太远,收种不便,并且土地不集中,都是旱地。当时,陪同的鲁山县领导听了移民意见,觉得我们有些挑剔,他们表示已尽了最大努力。
回到淅川后,我们就对接情况向县移民指挥部做了详细汇报,指挥部高度重视,把意见汇报到省里。省政府多次召开由鲁山县、淅川县主要移民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此事。我们也积极和鲁山县沟通,我先后十多次赶赴鲁山和当地政府一同选择安置点,最终我们选中辛集乡近郊作为安置点,这里地处平鲁快速通道之间,紧邻集镇,土地肥沃连片,有一半是水浇地,新村距离耕地也很近,我们对安置点很满意。
于是,在10月25日,我们又组织河扒移民去鲁山看安置点。但是,镇政府租的客车到了村里,村民们却拒绝去。得到带队干部的汇报后,我放下手头工作,立即赶往河扒村。原来,上一批去看过的村民回来后,认为安置条件没有达到他们的心理期望值,遂鼓动其他还未去过的村民不去看点,以此向政府施压。了解原因后,我挨家挨户劝说:“眼见为实,咱农村人最实诚最实在,你们还没去看过,听别人说不好就不去,咋恁没主见哩!为啥先拉你们去看看,咋不二话不说就拉你们搬呢?就是为了让你们看看安置条件,提提意见,我们好向上面反映!你们不亲自去看看咋提意见?”在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下,村民终于同意去看安置点,我也陪着村民去。村民们到安置地查看后,认为当地各方面的条件都比家乡要强得多,都爽快地在搬迁协议上签了字,移民对接工作顺利完成。
新村建设是移民群众最为关心的一项硬件工程,为了消除群众对房屋质量的担忧,我们在每个移民新村建设点都派出一名副乡级领导全面负责房屋建设工作。在各个移民村中挑选懂建筑的人员,组建8人一组的迁安委员会进驻移民新村建设点,十天一倒班,监督工程质量。在移民房屋建设招标过程中,要求具有国家四级以上施工资质的建筑公司才能参与招标,并根据所包工程量的多少,按照每户2000元的标准,缴纳保证金,由工程队对准每个移民户签订建房合同。我们还创造性地实施了“四监督一会签”制度,由监理公司、移民迁安组织、施工队自身、参与建房的移民群众四方共同监督,并用四联单的形式,共同签字把关,确保移民新村房屋工程质量。
与此同时,我们认真总结试点移民经验教训,在全镇开展了“大走访、大排查、大调解”活动。采取逐村、逐户、逐人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矛盾和问题,实行逐级化解、限时办结、督办问责的办法进行消化,对超出乡镇自身解决权限范围的,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协助解决。走访中,我们发现移民群众中的无房产户没有享受到国家建房困难补助款的问题,迅速向县移民指挥部汇报。这一问题引起了长江委的高度重视,研究出台了“按人均24平米砖混结构成本价补贴,每人补助1.2万”具体的补助政策,最终使全镇10个移民村248户移民300余万元的建房困难补助资金全部落实到位。
2010年6月,在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搬迁前夕,为防止移民搬迁无序而失控,我们采取了“对照移民户、对照移民本人、对照客车、对照货车、对照高危特殊人员”的“五对照”措施,落实好对移民群众的具体服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每一个批次的搬迁,从道路、停车场修整,货车、客车编号,移民物品装载,到组织移民上车等,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制订了科学详细的搬迁计划。6月21日,第一批移民开始搬迁,我们在移民干部中实施了“五包干责任制”,即:包干移民搬迁安全、包干移民人员乘车、包干移民货物装车、包干移民食物发放、包干移民高危人员特护,确保移民搬迁责任明确、安全有序。
贾湾村搬迁是全县所有移民搬迁村中历经时间最长、最艰难的村。2010年7月5日是贾湾村计划搬迁的日子,可是,夏天的雨说来就来,没有征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彻底打乱了搬迁计划。贾湾村地处深山区,居民分散,道路狭窄,泥泞不堪。原定了三个搬迁时间,可是三个搬迁时间都在下雨,不得不再次推迟。村民们已经提前扒掉了房子,又遇上连阴雨,一时无处安身,连做饭烧水的地方都没有,还要忍受高温、蚊虫叮咬以及家具粮食被雨淋湿粮袋胀破的困扰,不少移民都病倒了,情况万分危急!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大爷被蚊子叮得浑身肿痒难耐,幸好得到及时治疗照顾。著名作家梅洁当时也在村里采访,她看了当时的情况后,和我们沟通说贾湾村搬迁太艰难了,必须协调部队帮助,把整村圆满搬走。
巨大的压力、空前绝后的难题一直在考验着我们。再三权衡后,我立即向县移民指挥部汇报了自己的想法:根据村道情况,全部实行警戒,组织人员对贾湾村重新分区编组,把每一辆车进行编号,科学安排进村入户时间、路线,由原来的由远至近搬改为由近至远搬,由原大兵团搬迁车辆入户装车改为10辆一队小范围入户装车,装好一辆走一辆,10辆基本走完后,再进车装。在得到县移民指挥部同意后,我们立即组织实施,确保了移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同时,迅速把村里的老幼弱病残人员接到镇政府,统一体检,并安排食宿,确保不伤、不亡一人。
7月8日,154辆货车入村时,我又带领工作人员,逐村逐户勘查道路,确保安全畅通。中午时分,天又下起了大雨,一些已经装好的货车开不出村,我十分焦急,冒着大雨立即带领工作人员紧急调运挖掘机、装载机,抢修道路,用钢缆绳把一辆辆货车拉到村主干道上,一直忙到凌晨1点,虽然汗水、雨水湿透了衣服,但看着所有搬迁车辆停到了指定位置,我还是挺高兴的。7月9日上午9点, 50辆满载着移民乡亲的客车驶向唐河县黑龙镇贾湾移民新村时,我始终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2010年9月2日, 作为盛湾镇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搬迁收官之战的河扒村搬迁也被一连三天的大雨所困扰。我和其他班子成员一起在移民村里并肩苦战三天两夜,在2日确保大部分顺利搬迁,在3日实现全部搬迁,最终完成了移民搬迁前的装车、道路疏通、停车场地平整等前期准备工作,也因此铸就了“苦战河扒”的“盛湾移民搬迁精神”。
2010年9月4日,随着河扒村的顺利迁出,盛湾镇第一批大规模移民迁安圆满结束。这一年盛湾镇共组织搬迁14600人,是当年全县搬迁量最大的乡镇。那一刻,我思绪难平,百感交集,我为自己能参与盛湾镇移民搬迁而倍感荣耀,那段激情燃烧的大移民大搬迁岁月也成为我人生中永不磨灭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