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纪实
搬迁纪实
当前位置: 首页 > 搬迁纪实
铁肩担道义 真情著华章
来源:原创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6-22 浏览人次:

支青海、迁湖北,

千般不舍、万般酸楚,

半个世纪移民路,只为南水北调!

 

再回首、望归途,

千里烟波、万顷碧涛,

昔日乡关何处是,唯有魂牵梦绕!


2011年8月25日,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1192名移民顺利搬迁,淅川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移民迁安从此画上了句号;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伟人半个多世纪前谋划的宏伟蓝图从此变成了现实。

作为一期工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南水北调移民大搬迁那感人肺腑的一重重、一幕幕,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在我的梦境中……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去感受移民群众的无私大爱、移民干部的奉献拼搏、淅川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南水北调做出的卓越贡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横跨河南、湖北两省,河南省库区全部在淅川县境内。上个世纪,淅川因修建丹江口水库,先后移民20.2万人;这次一期工程,淅川需要再次移民16.5万人,是河南省南水北调唯一的移民迁出县。同时,淅川还担负着渠首枢纽建设任务,14.4公里的渠线开挖任务,投资13亿多的复建工程和繁重的水质保护任务。16.5万移民的迁安任务繁重,“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时间紧迫,“不伤不亡不漏一人”要求严格。搬迁力量如何组织?交通安全如何保障?老幼病孕如何护送?卫生防疫如何解决?一个个难题摆在淅川面前。面对繁重的任务、特殊的困难,我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科学决策、统筹部署,顺利完成了16.5万移民的迁安任务,创造了共和国乃至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

回顾建国后的淅川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移民的历史、奉献的历史。1958年9月1日,随着丹江口大坝的开工,淅川人民便与南水北调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坝初期工程淹没了淅川1座县城、14个集镇,最为富饶的顺阳、丹阳、板桥三川平原28.5万亩耕地淹没殆尽。这次南水北调,再次淹没淅川144平方公里土地,涉及11个乡镇168个村1180个小组,200多家企业单位,直接经济损失90亿元。为了保证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淅川提出:“把政绩融在碧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关停并转环保不达标企业350余家,有6000多名职工因此下岗转岗;植树造林面积每年以12万亩的速度强力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45.3%。淅川以自己的无私奉献支持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为了南水北调,付出更多的、奉献更多的是淅川移民。1959年,淅川首批2万多移民迁往青海,1966年至1978年,淅川先后有7万多移民迁往湖北;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丹江水位的不断升高,淅川先后多次移民……自1959年到2011年,在长达半个世纪时间里,淅川先后移民36.7万人。36.7万人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淅川人的悲欢离合,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库区人的无私奉献……

没有到过移民村,你可能不知道移民生活的艰难。2003年,国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初步规划。为了保护水质和节约资源,库区人民自觉执行《停建令》的各项规定,房屋不能盖、道路不能修、工厂不能建,许多移民的房屋破烂不堪,用木棍顶着,用铁丝栓着,用石棉瓦搭着,随时可能倒塌……1958年,库区人均建筑面积19个平方,而这次南水北调搬迁前,人均仅有23个平方,半个世纪只增加了4个平方。不是淅川人懒惰,也不是淅川人无能,而是他们不能建,没法建。

没有到过移民村,你可能不知道移民搬迁的辛酸。他们扒掉自己亲手盖的房屋,锯倒自己亲手栽的树木,卖掉自己亲手养大的牛羊……;他们在残垣断壁前吃下最后一顿晚餐,他们在送亲的火堆前彻夜不眠,他们在祖宗的坟前长跪不起,他们拉着小儿,搀着亲娘脚步蹒跚……,带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们踏上了新的搬迁之路。一年以后,当他们重返故里,看不到昔日的家园、听不到熟悉的乡音,一个个忍不住跪倒在地、放声痛哭。是啊,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上,再也没有了这些行政区划;在这块土地上,再也见不到炊烟袅袅的村庄,感受不到你来我往、熙熙攘攘的生活景象。

没有到过移民村,你可能不知道那一个个感人肺腑、让人动容的离别故事。盛湾镇王庄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一生中经历了四次搬迁,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她,连儿子孙子都分不清了。可是当她看到家人拆除房屋的时候,说出了五年来唯一的一句话:“又要搬了!”罗池贯社区移民搬迁时,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抱着母亲的腿嚎啕大哭:“我不去新家,我的家就在这儿。”……

 

移民工作难,难在故土别离、亲情割舍,难在安置对接、工程管理,难在财产分割、搬迁组织,可以说是一步一个困难,一步一道门槛。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淅川移民干部忘我工作着,奋力拼搏着。

县移民局在服务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工作中承担着最基础、最关键的任务。人口认定、实物登记、安置对接、规划评审、新村建设、矛盾化解、资金拨付、文件制定,无一不需要他们一一落实。移民的事都很具体,移民的事都是大事。移民局常常门庭若市,每天咨询政策、要求解决问题的群众少则十多起,多则几十起,屋内有人说、门外有人等、吃饭有人追、睡觉有人喊,言辞激烈者不乏其人,有的干脆抱着行李住在移民局等候消息……

为了做好移民工作,我们的干部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拥有的是无穷无尽的加班。他们累瘦了、累病了、累倒了,但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没发一句牢骚。移民局规划股股长刘迎新,白天要到现场实地勘察、晚上才能到办公室设计图纸,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让他积劳成疾,但他不顾家人的劝阻,一直带病坚持工作。20  年  月  日晚11时,见他还没回家的妻子给他打电话,电话一直响着但就是没人接听,当机关工作人员打开他的办公室后,发现他趴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已经昏迷不醒,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正在设计的规划图……一个多月后,刘迎新同志还是走了,带着无尽的眷恋和遗憾,永远的离开了挚爱着他的和他挚爱着的父母、妻子和孩子……

香花镇是一个移民大镇,镇长张光东走遍了移民村的每寸土地。今年8月6日,他的妻子和嫂子意外发生车祸,嫂子当场死亡,妻子高位截瘫,他只能简单做了安排,第二天又返回工作岗位,直到16天后送走最后一批移民,才再次出现在妻子的面前。面对病床上的妻子,这位坚强的汉子哭了;望着又黑又瘦的丈夫,躺在病床上的妻子也哭了。

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三年,我们的移民干部就这样夜以继日的拼搏着、奉献着:多少次高温下,他们为移民搬运家具;多少次大雨中,他们为移民推车拉车;多少次深夜里,他们在移民村中值班巡查……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努力,谁也说不清楚。我只能告诉大家的是,在整个移民搬迁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移民重大伤亡事件,但却有300多名干部晕倒在搬迁现场, 30多名干部因公负伤,10多名干部倒下牺牲。他们是:淅川县香花镇土门村组长——马保庆;香花镇白龙沟村组长——陈新杰;上集镇魏营村组长——韦华峰;香花镇柴沟村党支部书记——武胜才;九重镇桦栎扒村党支部书记范恒雨;上集镇司法所副所长——王玉敏;上集镇政府干部——李春英、刘伍洲;滔河乡政府干部——金存泽;淅川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马有志……让我们记住他们,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曾问过不少移民干部,移民搬迁后最想做什么?他们说:大哭一场,大醉一场,大睡一场。是呀,移民搬迁结束后,有的移民干部坐在江边,放声痛哭;有的移民干部大醉一场,大睡三天;有的移民干部住进医院,接受治疗;有的移民干部在家连包三天饺子,以补偿对家人的愧歉。有记者曾问过不少移民干部:苦吗?累吗?值吗?他们说,真苦,真累,也真值。人这一辈子,干一件大事,一生不悔。也曾有人问移民干部:工资刚过千,提拔不着边,玩命工作图个啥?他们只是淡淡地说:当干部就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轰轰烈烈的南水北调移民大搬迁结束了,留下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感叹:为什么几十年内已经搬了六七次的淅川移民,在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今天,能够再次义无返顾地迁往他乡?为什么淅川在两年时间内能将十几万人不伤不亡不漏一人地迁出,实现平安搬迁、和谐搬迁?为什么我们广大基层干部在工资微薄、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仍然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淅川移民、淅川移民干部、淅川的移民实践已经给出了一个最圆满的答案和最好的诠释。

千里丹水映日月、万顷碧波铸丰碑。丰碑永存,历史不会忘记;精神不灭,激励我们铿锵前行……


QQ在线咨询
课程咨询
13608458912
课程咨询
1663874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