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纪实
自2009年,试点移民在全国最大移民县的淅川启动,碧水茫茫的丹江湖,便是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涉及丹江沿岸的马蹬、仓房、香花、盛湾的近万名移民,要通过丹江,走向远方。这对从事水上运输的淅川航运局来说,承担的又是一种民族责任。两年多时间,我们斗高温,战酷暑,顶风破浪,高奏凯歌。至6月30日,当仓房镇的仓房、马沟、刘裴三个村405名移民告别故土,顺利渡江,标志了航运人前所未有的渡江战役,凯旋告捷。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王树山、南阳市副市长崔军及淅川县委政府的书记、县长,都在第一时间,给淅川航运局长刘道先,发来信息:“祝贺成功,大家辛苦了”!
上万移民渡江,风险无所不在。美丽的丹江湖,映现的是航运人战胜一次次险风高浪,同高温酷暑斗争的靓丽身影。
驾船人知道:船行江河,安全责任比天大。作为移民安迁的国家行动,确保安全畅通,对全体航运人无疑是一次历史性考验。江水茫茫,天气多变,意想不到的险情随时都会发生,但生就与风浪打交道的淅航人,明知风浪险,偏向浪里行。我们死死盯住“不死、不伤、不漏、不掉一人”的目标,战前动员,检修设备,临战演习,力保全胜。
为此,航运人提出“统一步调,规范操作,强化责任,忠于职守,善始善终”的行动准则,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三个战斗小组。局长刘道先、副局长张光伟、公司经理陈玉健分别担任组长。秣马厉兵,严阵以待,准备着打一场移民渡江的艰巨硬仗。
然而,作为一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下岗职工多,船舶严重老化,大部分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造的老船舶,零部件缺乏更新。同时,由于丹江水库水位落差为历史罕见,泊船码头迁移不定;通向码头的引线加长,航道时有变迁,难题一个接着一个。面对重重困难,刘道先局长率领所属公司的头头和专业骨干,一次次驾小舟,涉入一条条河流库汊,勘测航线,选址定位,投放航标。成立应急抢修队,对所有参战船只除锈、刷漆,全部更新了消防、救生和灯光信号设备。局下属的航运公司和机船队,也投入80多万元,新购260马力汽车轮渡两艘。
航运人知道,濒临丹江的四个乡镇20几个移民村,大都分布于丹江沿岸的高山峡谷。地形复杂,航道狭窄。航管站长张绍峰领人先后开辟新建码头8处,修筑引路6公里……战斗打响,淅航上下,同心协力,全面落实“安全、运力、人员、防范、应急、畅通”的七个保障,确保万无一失。
战斗打响了,暑热难耐的丹江湖畔,处处都是参战人员的“家”。白天,我们行风踏浪,顶着热浪袭击,奔走于航船与码头之间;夜晚,我们或以船为家,或睡在船的甲板上,或栖宿于码头饭店的走廊、餐厅。一条席子、一件被单,伴随我们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码头上草木森森,蚊虫个大如蜂,又狠又毒,叮住人体,不咬个带血带肉绝不松口。一夜下来,大家身上留下的是一个个红枣般的疙瘩……。凌晨4点,刘道先局长第一个起床,他抬头看看天气,伸手试试风向。接着,是睡眠不足的沙哑嗓音:“喂,大家该起床了!”于是,身着白色制服的航运人,忙碌的身影便点亮了江岸的风景,给黎明的丹江,增添了一道绚丽色彩。
盛夏的丹江,天空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
2010年7月,地处丹江南岸的仓房镇磊山村429名移民乡亲,就要离开祖辈居住的丹江,到千里之外的新乡安家了。这天早晨,星星还在江空眨眼,八辆满载移民物品的大货车,从张营码头刚上船,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跟着,倾盆大雨就刷刷下了起来。一时,平静的江水,涌起几尺高的浪头……
天气突变,航行却不能耽搁。船长李小军指挥船员,果断采取措施,将已登船的货车退下四辆,渡驳中央留出一条空道。既减轻船舶承重,又可打通风道,实属万不得已之举。这时,风浪就是命令,身着红色救生衣的参战人员,同船员一起,迅速组成一个战斗集体:各就各位,像战士走上了战场,时刻准备应对一切突发事变。
“鸣--,鸣—”,几声船笛,划破晨曦,轮渡解缆起锚,装载着四辆卡车和数十名工作人员的渡驳,沉重地轰鸣着,向风起浪高的江心驶去……
风在刮,浪在涌。风声、雨声、浪涛声,交织成航运人搏击风浪的战斗进行曲。李小军两眼圆睁,一眼不眨,稳操舵轮。驾驶着航船,劈波斩浪,一往直前。尽管晨风凉爽,他却满头是汗,身上的白色船员服能拧下水来……。
经历40多分钟的艰难航行,轮渡靠岸了,船员们只会着一辆辆卡车,徐徐登上码头……此刻,风却停了,雨也住了。大家顾不上喘一口气,又掉转船头,继续投入下一班的紧张渡运。
丹江水岸,水况复杂,水位变换不定。许多船只未曾涉足过的沟河库汊,在移民搬迁这特殊战场上,也不得不冒险涉足了。斗志昂扬的航运人,龙潭虎穴也要闯一闯。
2011年6月,香花镇南部山区柴沟村瓜地沟组的移民兄弟就要搬迁了。瓜地沟组地处深山,全组21户,132名乡亲,祖祖辈辈散居在一条长长的山沟里。平时出山,除一条山间小道,就靠荡一叶小舟,通过弯曲的河汊,才能走出山外。移民启动,有人戏说,除非直升飞机,才能让山里人走出去。可困难压不倒航运人。移民前夕,刘道先局长就带上公司和机船队及航管部门负责人,先后两次驾小舟,走进窄狭的河汊探路。我们明白:水位下降,航道狭窄,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
县移民指挥部领导更担心渡江成败,一次次来到船上,与航运人一起商量对策。先后提出三种方案,最后确定:接运移民的车队由宋岗码头登岸。
6月21日,是航运人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天,刚下过雨的丹江湖风平浪静。早晨6点30分,由一艘320马力大型汽车轮渡,三艘护航艇和40多名航运运干职工,以及镇干部组成的队伍,准时由宋岗码头出发。谁知,船队刚刚离岸,大西风却突然刮了起来,一时间,丹江河面浪花飞溅,风声贯耳。面对狭窄弯曲的航道,航船逆风而上。至船队靠岸,竟花费一小时40分钟,比平时足足增加40分钟,成了移民渡江以来,航运人最远最险的一次航行。
也是天不助人,似乎老天爷有意考考航运人的意志。船队返回,风向忽然掉转,江面又刮起猛烈的东南风。来回逆风行舟,航运人演奏的是新版的时代《大风歌》。历经四个多小时的波浪航行,到上午11点40分,船队才安全抵达宋岗,等到车队、人员全部登岸,刘道先局长心里的石头才落下地来。他掏出手机,迅速向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县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宋超报告:“渡江成功”!接到电话的宋超,激动地表示:“感谢你们,感谢你们啦!”
一次次搏击风浪的战斗,淅航人展示的是群体形象,彰显的是一种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得团体精神,众楫击水,众志成城。
从渡江战役打响,航管局副局长张光伟,就没闲过。那天,他又同每次战斗一样,领着他的战斗小组,起早睡晚,奋战在移民渡江第一线:调度船只,维修设施,迎送车辆。正忙活期间,突然感到小腹隐隐作痛。他坚持着,忍受着,终究还是忍不住了,疼痛加剧,让他汗流如雨,坐立不宁,等到送走最后一辆汽车,才被同志们送往医院。经检查,为尿结石,当即在医院激光碎石后,输几瓶水,翌日就又投入了渡江战役。
身为航运公司经理的陈玉建,是船舶运行一线指挥员之一。自打试点移民开始,一遇硬仗,他便与同是船员的爱人一起,吃住船上,十天半月不回一次家。检修设备,处理隐患,排难去险。2010年7月一天,一连同风浪搏斗了二十几个小时的淅航1号轮渡,上载仓房镇王井村移民的几辆大客车,刚刚驶离码头,正运转的轮机却突然熄火。陈玉建顾不上多想,当即同机修主任一起,钻进蒸笼般的机舱,查找原因,火线抢修。正值盛夏,站立舱外方觉嗓子冒火,何况是40多度高温的船舱。经过20多分钟的抢修,原来,是轮机液压磅停止输油。故障排除了,轮机又重新吼叫起来。此时,两个人已同水中捞出来似地,汗水、油污满脸满身,衣服紧紧贴在身上。
航运人明白:移民渡江,非比寻常,只有全身心为移民着想,全身心投入每一次战斗,才能确保渡江成功。安全股长薛清理,机务主任方振清的两个上大学的女儿,暑假回家与父母团聚,却因骑摩托,双双摔成重伤,一个摔折了胳膊,一个摔断了脚骨。两个女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盼着父亲出现在身边, 等着父亲几句宽慰的话。可作为渡江前线的战斗员,他们却日夜守候着航船,从未顾上陪伴一下病床上的女儿……。
这是一群弄潮儿,这是一幅鲜活的群英谱。
人事股长郭庭贵,高血压一天晕倒三次,天天吃降压药,人称“三晕”,一天也没离开过工岗位。
在航运人看来,移民就是亲人。每次移民过江,所有参战的航运人,都会同县乡领导和县直部门工作人员一起,组成“人墙”,用他们的身体,为乘车渡江的移民筑起一道安全网。这时,人们就会见到一位中年妇女,来回跨越船栏,穿行于汽车渡驳与拖轮之间,或搀扶去拖轮卫生间方便的老太太,或把方便后的小孩抱回车上。细致入微,小心翼翼。她叫秦丽,航运人的普通一员。正是多少航运人的普通一员,用自己平凡的举动,书写着航运人与移民乡亲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
这就是航运人,这就是真正的丹江儿女,用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战斗姿态,在南水北调大移民行动中,向党和人民交上了满意的答卷,唱响了值得历史铭记的渡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