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故事
江河滚滚,岁月悠悠。
二千零一二年的中秋,恰逢国庆长假,也是老家老人仓村因南水北调中线而搬迁一周年的日子,思乡的念头,祭祖的念想,回家的感觉,便尤然而生。从淅川县城出发,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过丹江便到了我魂牵梦绕的老家——丹江岸边的滔河乡老人仓村。
蓝天如洗。一轮金色的朝阳挂在天上,飒飒秋风,吹拂着在雨季里饱饮了天上甘露的江河、树木、田野、村庄,老家已成了一片废墟。
谁说秋天萧杀?秋天的成熟、秋天的灿烂、秋天的艳丽,又是哪一个季节所能媲美?
丹江,发源于陕西省黑龙寨,从丹峰冲开千山万壑的层峦叠嶂奔入淅川,它一路奔腾穿过无数个高山峡谷,来到淅川这块神奇土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随着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在与汉江交汇处形成了100余万亩的库区水域,用她甘甜的一库清水养育着千千万万的儿女们、谋幸福、奔小康。
故乡,我的故乡,多雨多情温柔的地方,漫步在搬迁后已成废墟的小路上,仿佛穿越时空,沐浴着唐朝的风、宋朝的雨,吟着古典的唐诗宋词,想着古典的往事。
“隔山容易,隔河难”,此话不假。当初,老人仓村与对岸的老城镇仅一江之隔,两岸老百姓看得见,喊得应,就是到不了,急了也白急,要想到对岸去,须绕道百余公里,十分不便。据说,在明朝老人仓村和姬家营村两村村民捐资从湖北购回了只小木船回来,老人仓终于有了渡船,也就有了正儿巴经的老人仓渡口,于是,缩短了两岸人家的距离,也有了两岸文化、物资交流。
“长德,过江啦——”
“嗬——就来了——”
这便是我故乡的渡口——老人仓渡口,一只小木船,一杆竹篙,一个渡工,人声嘈杂,鸡叫猪唤,脚步匆匆,渡口像集市一样热闹繁忙。挑箩的、提篮的、上学的、做生意的、迎来送往的,不论男女老少,不论人与牲畜,均挤到小渡船上,女人的香味、男人的烟味,小猪、小鸡的粪便味,混合在一起。渡船靠岸后,搭上一块跳板,往来的人们,年轻的扶着年老的,大人抱着小孩……,依次下船上船,一路说笑,亲如一家。
江水悠悠,小船悠悠……
一只渡船、一杆竹篙、一个渡工,撑来撑去,流淌着丹江的历史,缝合着两岸人家的日子,编织着家乡人的梦想,也承载着家乡人美好的希望……
我家就在岸上住,儿时,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渡口边戏水、玩耍、钓鱼、洗澡……,特别是夏天,夕阳西下,丹江像撒满了一江金子,黄灿灿的,妙曼灵动,摇曳着美丽的生命。
站立在已故亲人的墓碑前,当我点燃充满思念的张张钱纸时,在祖母的坟旁大约10多米远的地方又多了一个坟墓,听人说那是我们本家长德二爷的,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渡工——马长德,我拿了一叠钱纸到他坟前点燃时,仿佛耳边又传来:“长德,过江啦——”。
如果说,丹江是一首诗,一幅画,那么渡船就是诗情,渡口就是画意。
如果说,丹江是母亲,那么渡口就是摇篮,无论你走多远,官多大,位多卑,或失意、或得意,母亲永远牵挂着儿女,儿女们也永远魂牵梦绕着哺育他们长大的母亲。
踏着江边纤夫的脚印,我漫步在丹江岸边,人在岸上走,沐浴着大自然的芬芳,鱼在水中游,享受着丹江水的清香。老家,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搬迁,乡亲们舍小家、为国家而迁居他乡,如今村庄没了,渡口没了,江水悠悠,一种没有了根的失落感便尤然而生,新的唐河县张店镇老人仓移民新村该是怎样一种美丽呢?那里肯定没有渡口……。别了,生我养我的故土,别了,老人仓渡口。